Search

Stereotypes are meant to be broken. 刻板印象就是來被打破的。
  • Share this:

Stereotypes are meant to be broken. 刻板印象就是來被打破的。

運動紀錄的歷史進程,就是不斷的創造紀錄,而後人再把它打破。

而刻板印象也是。

各位小人物們可以想像,60年代的美國大學籃球場內外,幾乎都是白人的天下?

因為在那個年頭,擁有至高權力的美國白人,對於黑人的刻板印象是 “好的身體條件,糟糕的紀律,沒有抗壓性,無法贏得比賽”。對於看球賽的觀眾,還有學校的形象來說,讓黑人上場也是不光榮的事情。當時的 “unspoken rule” 不成文的規定是:

1 when you’re home
主場時讓一個黑人上場
2 when you’re away
客場時打兩個
And 3 when you’re losing
如果落後了就上三個

當年還是一個完全沒有人關注的Western Texas University (現在的 University of Texas at El Paso, UTEP), 新來的籃球教練 Don Haskins 相信訓練與球員超越種族;再失敗招生明星白人學生後,組成了全美第一支以全黑人為主力先發的球隊,並打破所有刻板印象,贏得1966年的NCAA籃球冠軍。當時的對手是由傳奇教練Adolph Rupp 帶領的University of Kentucky ,其中球員還包括了NBA教父Pat Riley. 這個精采的故事可以在電影 #GloryRoad 勇闖禁區 看到。

回顧NBA的歷史,每個時期也都有它的刻板印象:
White men can’t jump
白人不會跳
Europeans are soft
歐洲球員很軟弱

而Kanter前一陣子才剛指出,今年全聯盟前十的平均籃板領先者,有9位不是美國球員。

所以什麼時候我們才會停止聽到,亞洲人身體條件無法在NBA生存?

#第323集小人物上籃上 #GloryRoad #stereotypes #刻板印象 #whitemencantjump #DonHaskins #PatRiley #UTEP #breakthestereotype #小人物上籃


Tags:

About author
小人物 Hans, Fu 和幾位在台灣加拿大美國各地成長拓根的過氣大男孩,就像每個小人物籃球迷一樣, 曾經將籃球當作食物水空氣那樣理所當然, 也曾經把NBA當作宗教信仰那樣深研參謀. 在觀賞每一場賽事後, 除了期待下一場比賽的來臨以外, 也希望有地方可以討論分享又激盪彼此對於 NBA 等大大小小零零總總的看法. 在英語世界早有許多 ESPN Radio 等 Podcast 的時候, 總覺台灣的籃球小人物們也應該有屬於自己語言, 自己觀點的平台. 小人物們努力的用掉漆的中文跟各個小人物們分享非常對立不同於媒體的觀點, 希望能夠讓每一位小人物得到不同的討論,並能夠享受聽籃球, 嘴砲籃球, 討論籃球, 就像上籃那麼輕鬆簡單.
一個任何一位小人物都可以聽籃球, 討論籃球的地方. NBA不只是籃球. 聊籃球可以深入到一個邊線play,廣到種族文化多元的價值在哪裡。 Spotify, Apple Podcast, Podbean等各大平台搜尋 #小人物上籃!
View all posts